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为了深入探究生态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价值,回顾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历程,分析生态资源价值化路径,8月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相关资料图)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刘君言在分享中表示,绿色和平在中国大陆开展工作已经21年了,见证了整个中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而工作重心也从较早时期对末端污染的聚焦逐渐追溯到污染的根源性问题,回到了整个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层面上,并且探讨如何调整才能有效降低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和整个社会发展风险。
谈中国变化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发展的一部分
“2018年左右我们注意到随着‘大气十条’的一步一步执行,确实中国在空气污染的治理上,在很多环境问题的工作上有了巨大改善,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兴起之后,我们自己的工作都感到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前大家还会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并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先吃饭还是先要保护环境的问题,但2018年之后这个讨论变化了,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实就是发展的一部分。”刘君言表示。
以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用的一个核心的指标体系是GDP,但GDP只计算了增长值,没有计算到所付出的成本。刘君言解释,“增长逻辑在变,我们的指标体系也要变,指标体系需要重新去回溯这些成本是如何被计算的,比如‘包容性财富’,就是要计算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拥有的总资产,是否可以满足未来的持续增长,也包括我们的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持续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福祉等一系列问题。”
刘君言认为,2018年之后,整个国际环境组织的工作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在原来聚焦污染事件的曝光或末端治理问题之外,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态安全的未来。刘君言说,“当前一个核心的工作是重新去认识气候变化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这几年它的气候变化的趋势其实是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灾害性。”
刘君言表示,以前我们讲气候变化的时候,讲的是到2100年或者2050年的一个长期趋势是怎么样的,但数据显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在2000年以后呈现非线性的变化,它的灾害的水平、强度都在快速地增长。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冲击,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因此,2018年之后中国也从单一部门的政策应对方案,转向更加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路径。”刘君言表示。
谈全球挑战
气候变化突破临界点,危机正在加速
在谈及当前全球生态面临问题的时候,刘君言表示,气候危机和生态危机正在相互加剧。我们在气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作临界点,有多少的变化已经被突破了这个临界点。北极的海冰面积、亚马逊雨林从可以吸收碳的地球之肺,现在已经开始排放了。因为每年的毁林以及由于森林野火导致的排放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能够吸纳的量。
越是纬度高,越是海拔高,越是内陆的区域,它的增温的速率是要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比如中国西部地区升温速率差不多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所以大家可以想见有多么严峻。”刘君言说,“在全球生态的领域里面,我们看到的也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快速的消减。”
同时,刘君言认为危机还在于很多的科学性问题没有被研究清楚。非常多的生态系统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交换关系是如何导致一个非线性变化的?这在科学上的未解会导致对危机认识的不足。
刘君言表示:“我们很多研究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这1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适应能力的上升来自基础设施巨大改善,但是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刚性的,它有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在极端气候一来的时候很快就被突破了。”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刘君言认为,中国起步没多久,很多方法论还不成型。“我想在政策之外,从市场的角度认识到危机,并且开始为之行动,可能是非常有利的力量。同时,在公民社会的力量上,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重新表达应对生态安全和气候危机的意愿并采取行动。所以,社会力量也是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一个力量。”
谈未来之路
中国能从三方面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刘君言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方面的“1+N”政策体系,是自上向下实施的,目标非常明确,并能够压实到每一个地方上的变化。“政策一旦执行,它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倒逼产业转型。我们经济体制比较僵化,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来倒逼的话,很难像现在这么快地跟进绿色转型。”刘君言说道。
同时,刘君言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工作,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响应。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消费者,用我的购买行为、消费行为作出选择。一旦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的意识,或者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上升之后,市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倒逼上游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变化。
在谈及中国能够为全球生态做什么样的贡献时,刘君言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
首先,是技术革新。目前中国的一些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电网技术已经走在前面,将为全球低碳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提供从市场到政策全覆盖的一套工具包。这一套工具包包括电力系统、能源产业,包括与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体系,探索如何可以在这样大规模体量的经济结构下去加速实现深度的绿色低碳转型。
最后,是整个社会转型的试点。关于公正转型,以能源产业为主体的市场实现深度转型的只有德国的鲁尔区,但是它对于全球其他地区转型的参考意义有限。而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能源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深度绑定。对于这些经济体而言,中国如果能够实现一个公正公平的低碳转型,对全球发展中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