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新形势下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具备同各行各业结合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智能化升级。新人工智能时代将是泛智能时代,覆盖的范围也远远不止传统理解中的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将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力和连接度的飞跃。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市场立法逐渐健全,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高速增长,到2025年将突破3000亿元。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和场景。中国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刺激着各行各业的经济,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ChatGPT引爆了全球大模型产业发展。大模型通过大数据、大算力和大算法的结合,实现了对世界的深度理解。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大算力使得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学习这些知识,大算法则帮助模型优化参数,提取有用信息。这三个维度的结合使得大模型具有强大的理解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如文本理解、图像识别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AI的能力。大模型时代,也催生了人工智能领域一系列全新知识产权问题。
(相关资料图)
以知识产权立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在人工智能的各个子领域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例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德国、瑞士的专利布局就比较明显。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美国和中国的专利布局也比较凸显。在无人驾驶领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布局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些专利布局反映了各个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医疗、金融等多领域。例如,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ChatGPT,被广泛应用于对话和交流中;无人驾驶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这些应用都有着相关的专利布局,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
知识产权立法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激励产业的投资和创新,也可以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的传播。同时,也需要兼顾社会安全和社会伦理的考量,以保护社会的安全和伦理。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对版权法的挑战与变革将是全面而深远的。知识产权法基本上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创作者(发明者)身份的确定,智力成果的定义,以及如何保护。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中有进,国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持续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近年来中国出台多部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政策,目前全国已形成头部区域牵引、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中国人工智能走向规模化落地阶段。中国人工智能东部发展较强,形成了以北京、长三角、广东为主的3大产业聚集区。目前,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依托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公司、商汤集团,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智能视觉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过去几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由于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
人工智能覆盖的产业相对较广,主要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涵盖多个不同的技术及应用场景。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产业格局尚未成熟,上中下游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测
2020年疫情影响下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明显扩张,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凭借人工智能巨大的行业应用需求场景、研发能力积累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开放的市场宏观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依靠应用市场广阔前景,推动技术革新,形成技术和市场共同驱动,中研普华推测,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500亿,到了2030年这一数据将飞速发展,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一万亿。
人工智能产业面临六大挑战
目前的人工智能产业仍面临六大挑战:前沿科研与产业实践尚未紧密衔接;人才缺口巨大;数据孤岛化和碎片化问题明显;可复用和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平台、工具、服务尚未成熟;一些领域存在超前发展、盲目投资等问题;以及创业难度相对较高,早期创业团队需要更多支持等。其中,人才短缺的问题尤为严重。美国超过一半的数据科学家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而在中国,经验不足五年的研究人员高达40%。中国目前拥有不到30个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研究实验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或智能程序充当人类助手,帮助人们完成复重性、危险性的任务,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大范围应用的展开,人们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隐私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当前,人工智能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渐进入专业化的深度融合阶段,面临技术专业化、发展生态化和监管规范化的挑战。
想要了解更多人工智能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